宜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客家七讲三字经(三)

网络整理 2019-05-25 最新信息

客家七讲三字经(三)

第四讲 客家人 再播迁 海内外 历尽艰

明末时,赣之南,反压迫,被镇压,民外逃,人锐减。

解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赣南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很快遭到镇压后,零星反抗至清初。这段时期,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清同治《南安府志》卷二十九载“顺治三年四月初十日,大兵临南安城,其间民多有死难,不屈者,师旅之后,继以凶疫,郡户口自是渐凋耗云”。乾隆《上犹县志·杂记》载,“自康熙十三年至,(上犹)人绝烟断,空余四壁”。所以清朝廷号召,并以优惠政策支持赣南的招垦。大批缺地耕种和躲避清剿的闽西、粤东客家人,正好就近迁徙,免去了长途跋涉外迁。随着闽粤客家人迁入,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6年)客家人倒迁赣南约50万人。于是一些地方逐渐呈现主弱客强之势,如地处闽粤赣边的瑞金县“土著(注:又称老客)十之二三,流离十之六七”。

闽粤客家人“倒迁赣南”,到达新居后大多结棚栖身或垦荒佃耕或种靛为业,然后发家置业,定居发展,终成客家村落。如清初颁布“奉渝诏民”垦荒优惠政策后,大量闽粵客家人迁入。据《张氏族谱》《李氏族谱》等载,张化孙、李火德、李木德以及邱、刘、何等姓氏的后裔在赣南都成了望族,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闽之西,粤之东,人口多,耕地少,生态损,难养口。

解读:从清代前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客家人经历了持续两个世纪人口转移。人口的迁出主要是闽西、粤东,赣南极少。据不完全统计,今客家民系有8700万客家人,也有的说全球客家人有1亿人左右。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海南、贵州、云南、陕西、浙江、新疆、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还播迁到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区。

明末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基本上没有波及闽西和粵东一带。这两个地区所经历的战事也较少,入清以后,人口发展很快,到了清道光九年(1829年)汀州户数已增至256110户,人口1546984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奥应州(今梅州)人口1333000人。原来就山多田少的闽西和粤东一带,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闽西和粵东北的客家人,或通过大范围毁林开荒以扩大耕地面积,或通过耕山从事番薯等作物的种植。一方面解决了粮食短缺,一方面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基础,破坏了汀江流域的植被。在大规模乱砍滥伐之下,长汀、连城、上杭、粵东北嘉应州一带,清以前“山中草木蓊翳,雨积根芗,土脉滋润,泉源淳蓄,虽旱不渴”,清以后“樵采日繁,草木根芗俱被划破,山土浮松,骤雨倾注,众山浊流,汹涌而出,顷刻溪流泛滥,冲溃堤土,雨止即涸,以至田地高者恒苦旱,下者恒为涝”,从根本上动摇了家业基础。

因此,闽西,、粤东客家人士一代一代离开故土,星散四方,从明末清初开始向各省区和世界各地迁徙。民国《大埔县志》载:“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四川,下南洋,离乡井,背父母,以薪补救,未及神童,既成游子,比比皆是。”

客家七讲三字经(三)

汀州试院

客家人,外播迁,清初始,回赣南,填四川,迁陕南,入广西,迁台湾。

解读:

1.关于迁徙四川

闽粤客家人在朝廷政策扶持的号召下,除“倒迁赣南”外,还有“填四川”。明清之交,四川境内战火连绵。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多次入川,张献忠还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清军入关后,遭镇压。

后来发生“三藩之乱”,四川是主战场之一,战火几乎燃遍四川全境,四川境内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据清顺治七年(1650年)四川巡抚张瑃的调查,川北的保宁、顺庆二地的户口,业已百无二三,顺治四年成都一仗,使成都之人,竟无遗种。清顺治十八年,四川全省入籍仅16090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仍只有18090户,在籍人口9万人。

清王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鼓励人口较多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农民入川垦荒,重振天府之国。史称“填四川”。

福建、广东客家人大量迁去四川,四川客家人现有400多万人。

2.关于迁徙广西

客家人迁徙广西,数量多、影响大。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人和部队的多数人就是从闽西、粤东迁去广西的客家人,有相当数量是从福建直接迁广西的。广西沿海的钦州、容州、廉州等地也有福建移民。广西客家人发展很快,形成了大片的客家人聚居区,为壮大发展客家民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3.关于迁徙台湾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隋开皇中,被派去台湾、澎湖地区的虎贲陈棱,后来被台湾民众奉为开山王。福建人大规模迁徙台湾,开垦耕地、建设家园,则从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建海澄人颜思齐率部赴台拓荒开始。此前此后虽有日本倭寇侵台,葡萄牙、西班牙先后据台,荷兰人占领台湾等事件发生,但最终由民族英雄郑成功于南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率军赴台,历9个月奋战,终于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后来日本又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直至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回归了中国。

台湾同胞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其祖先主要是从福建广东迁徙过去的,其中祖籍福建的占80%,台湾同胞中的客家乡亲绝大部分祖籍或上祖是闽西外迁的。

“台独”势力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提出“两国论”“一边一国”,极力“去中国化”,鼓吹台湾人不是源自大陆,要构建去掉中华文化的“台湾文化”,遭到了全国人民包括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坚决反对。

东南亚,欧美澳,在海外,百余国,客家人,称过番。

解读:赣闽粤边客家人因人口膨胀,人多地少,难以糊口,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大批客家人参加,被镇压后,很多革命志士不愿投降,只好逃亡海外。还有发生在广东西路持续10余年的“土客械斗”。也引发了客家人外迁。所以,除了播迁国内各地外,大批客家人选择了去东南亚谋生,称“过番”。他们漂洋过海迁徙东南亚,乃至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异国他乡。

郑和下西洋后,闽西、粤东北等客家人赴东南亚地区经商、采矿、耕种、割胶者越来越多。康熙年间(162-1722年)仅永定就有胡、曾、李、马诸姓到东南亚谋生。1775年,在马来亚的闽粵客家人创立了“广东暨汀州会馆”,可见客家人之多。马来西亚著名的矿业大王胡子春,富甲一方的胡椒丁香大王胡泰兴,侨居缅甸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都是清代康乾时期或其后移居海外的客家人。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客家人移居海外更是人数空前,他们追随先辈“过番”足迹,沿汀江、韩江直抵汕头出海,到达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到达欧美。

漂泊海外的客家人,有强烈的念祖思乡意识和团结互相助精神,于是纷纷建立同乡会、崇正总会、客属总会等客家社团,加强乡亲联系,并对后裔进行传统教育。他们为海外聚居地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还秉承客家先辈“慎终追远莫忘根”的教诲,回报祖国故乡。

工业化,城镇化,客家人,再转移,建城镇,哺农村,创伟业,兴中华。

解读: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实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在过渡阶段,他们户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有的长期在城镇就业,户口逐步转入城镇,他们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服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客家农民工一般具有比例高、转移早的两个特点,在许多地方成了农民工的排头兵。在新时期,有1000万以上的客家农民工。他们从山上迁到山下,从农村迁到城镇,从山区迁到沿海,不少农民工迁到了省会城市、地级区域中心城市或县城,带来了客家人口分布和结构的重大变化。许多城市形成了客家人为主的新社区,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贡献了力量。他们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在政府的关心下,正在逐步解决。(摘自林开钦著《客家七讲三字经》)

客家七讲三字经(三)

(摘自《龙岩新周刊》)

本文作者:龙眼新闻(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298018128547072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三字经   四川   赣州   广西   福建   康熙   乾隆   广东   上犹   张献忠   嘉庆帝   台湾   成都   李自成   江西   湖南   汀江   清朝   顺治帝   农民   上海   钦州   颜思齐   日本   荷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