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海陆丰先贤黄易传略

网络整理 2019-05-31 最新信息

耿耿孤忠光日月

——海陆丰先贤黄易传略

黄贤迎

古往今来,海陆丰一直是块宝地。其北承气势磅礴的莲花山脉,南临波涛浩瀚的汪洋大海,风光绮丽,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孕育了无数甚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殷商巨贾。他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被清代康熙皇帝赐谥号为“忠贞”,树为文武官员学习榜样的黄易,就是其中的一颗。

海陆丰先贤黄易传略

出身望族 渊源深厚

明末崇祯四年(公元1631)九月十九日,黄易在海丰县坊郭都(今陆丰市金厢镇洲渚村)诞生。他与生俱来地秉赋了海陆丰秀丽山川所凝聚的灵气,更继承着其先祖仁慈、睿智、忠勇、坚贞不屈的精神,加上良好的家教环境和个人的勤奋好学,为其成大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易(字子参,号苍潭、惕庵)的祖籍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诒安堡,其开基始祖为南宋名臣黄材,又名黄国栋(系理宗皇帝赵昀赐名)。

黄国栋之父黄天从,是当朝驸马、殿前都指挥使,母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黄国栋与文天祥是太学同窗,过从甚密,时为唱和。文丞相称天从为“瑞伯”,曾为其著作和族谱作序。在宋室风雨飘摇之际,黄国栋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许达甫、苏刘义等同仇敌忾,协力抗击元兵的南侵。

由于积弱难返,宋室气数已尽,虽有诸志士力挺,仍无力回天。宋军屡战屡败,节节南移,宋主赵昰死于海上,文天祥等亦相继被捕或战死。崖山一役,陆秀夫背幼主赵昺蹈海身亡,张世杰殉难,赵家王朝已告灭亡。但黄国栋抗敌的心志却丝毫未有动摇,夺得四艘战船保护赵家遗孤、闽冲郡王赵若和,欲杀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从人愿,途经漳州海面时遇上狂风恶浪,无法前行,只好弃船上岸,于漳浦县佛昙镇积美村隐居避难。赵若和亦一度改姓黄名天柱,随同黄国栋在漳浦落籍,后来黄赵两家又隐居于大山环抱的湖西乡,建了诒安堡(黄)及赵家堡(赵),两堡一脉相连,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明初,黄易先祖黄鸿熙(字寿夫,黄国栋之曾孙)任侍御马军指挥使,驻守福建泉、漳二州。因其文武兼通,战功显赫,只事御敌,毫不扰民,故有儒将之称。时倭寇作乱,民不聊生。黄鸿熙为保土安民,转战闽南,马不停蹄。有一年端午赛龙舟,倭寇突然来袭,为了保护民众,黄鸿熙与两个儿子一同浴血沙场。父子三人壮烈牺牲的事迹为漳州民众所传颂,其墓在漳浦县佛昙桥香村梅月香山,现为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易祖父黄性琮(字我贞、号元重,鸿熙的传人)生于明朝后期,因当时明廷渐趋没落,为君者昏庸无道,为官者贪得无厌,致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怨载道。为此,其耻于助纣为虐,不屑与贪官为伍,无心仕途,以游学、授业为生,世称处士。

明朝后期间,黄性琮偕三个弟弟奉父黄光昭(字华峰、号持皎)携子黄致健移居粤东,驻足现陆丰金厢洲渚;虽是客途困顿,仍是洁身自爱,严于律己。《陆丰县志》载:“有洋船失风飘泊至邻村,利之,公(黄性琮)严戒子弟不染丝毫。”故当时有“世敦儒业,孝友睦邻,廉正耿直,”“其廉且智”之誉。

黄易之父黄致健幼承家学,博学多才,精通历史地理,工于诗词,书画造诣甚高,其秉承乃父之志,一样无意进身仕途。在随父游学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崇祯年间,黄致健携子黄易到今大安镇石寨村定居,成为石寨黄氏族人开基始祖。

黄易先祖黄国栋、黄鸿熙、黄元重等的人格、气节,对黄易的影响甚大,为他树立了为人、处世、治政和报国、爱民的典范。

幼承庭训 孝悌恭诚

黄易除了有人格端严,饱学多才的祖父、父亲,还有一位慈祥、端庄的母亲。母亲郑氏是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礼。《陆丰县志》(乾隆十年)载:“黄易母郑氏,壶范宜家,夙协承筐之徵,母仪贻谷,载昭画荻之芳。”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黄易幼年即受到学识、礼仪、人格等各方面的严格的教育。小小年纪常因流利的对答,中规中矩的礼仪赢得亲朋的称赞。

天有不测风云。黄易四岁时惨遭失恃之痛,慈祥的母亲竟溘然去世。丧母悲伤,在所难免;失去母爱,孤苦凄凉,亦自必然。好在乃祖乃父的悉心照顾,弱小心灵才得以安慰,其学业亦得以延续。

后来,父亲续弦。继母林氏一样来自书香门第,一样慈祥贤淑,视黄易如已出。于是黄易找回了久违的母爱,不再孤单,不再寂寞,更加发愤读书。

黄易小小年纪便十分懂事,对父母十分敬重。有时继母病了,他便放下书本悉心伺候,为母调羹奉药,衣不解带,通宵不眠。为了减轻患病的母亲的劳累,他负起了管理家务的重任,井井有条,不逊成人。

黄易对三位小弟关怀备至,既照顾其日常生活,且孜孜不倦地辅导其学业;他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后来三位小弟相继成材,学业、事业均大有作为。

黄易四兄弟和睦相处,互敬互让,从未为物质权益、家产分配等琐事发生争端。此事被邻里誉为美谈。《陆丰县志》载:“(黄易)事继母以孝闻,于昆弟犹友爱,弱冠登贤。”

科场进取 金榜题名

清兵入关以后,吸取了元朝短命政权的经验教训,不再实施民族压迫,而采取以汉治汉的怀柔政策。政治上励精图治,一洗晚明腐败的颓风。且广开科举,吸纳汉族人才。黄性琮、黄致健父子权衡利弊,认为虽为异族统治,若能有利国家统一,造福人民,总比晚明的腐败好得多。于是,改变初衷,鼓励子孙参加科举,进身仕途,为国为民效力。黄易不负乃祖乃父的期望,科场赴考,一举成名。

顺治四年(1647年),黄易16岁,考取了丁亥科廪生。初试啼声即崭露头角,大大提高了进取的信心。自此他广结良师益友,切磋学问,学业日进千里。

顺治十四年(1657年)黄易参加广东丁酉科乡试,名列前茅,考中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赴京应考,连捷已亥科进士。

黄易金榜题名的消息从京城传回家乡,给黄家带来了无限欢欣,给家乡增添了无限光彩。乡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额手称庆。

才华横溢 诗文并茂

黄易家学渊源深厚,家中藏书甚多,童年即熟读经书,唐诗、宋词、诸家著作无所不通,书画技艺亦甚精湛。其诗词多为歌咏祖国大好河山之作,传神洗练,清新洒脱,甚得当时知名文学家、史学家的好评。其政论文说理清晰、观点鲜明、论证严谨。如《奏开界疏》即为一例。其书法造诣甚高,笔力苍劲,刚柔相济,体势劲媚,楷书尤为所擅。现谨录其海丰八景诗中之四首及《奏开界疏》一文于下,以供众赏。从这些诗文中可见黄易“才华横溢”之一斑。

其一 莲峰叠翠

十里山环秀,芙蓉露一峰。

霁烟流岸水,霭气入高墉。

滴幕光堪撷,浮云碧欲镕。

石堂瓢可解,高挂一云筇。

其二 银瓶飞瀑

半壁飞流影,层崖一练青。

泉寒嵌石骨,液冷泻银瓶。

喷雾牵江湿,湔云出海渟。

几湾龙瀚急,遥见水帘屏。

其三 龙津渔唱

昔日渔歌旧,荒桥出亦频。

星浇余岸冷,曲断见峰嶙。

堞戍寒蛩梦,江容浴马津。

犹余龙水影,月下遇鲛人。

其四 万寿晓钟

古刹开元日,清钟送夜阑。

星高海曙白,露咽晓声寒。

度水龙眠破,飞林鸟梦残。

丰郊犹听此,忍冷道心宽。

奏开界疏

己亥科通政司观政进士臣黄易奏:为遵谕沥陈迁民,吁恩亟复边海,以广皇仁,以答天和事。臣惟圣王御宇,万民乐业则上天降之百祥,虽间有灾厉,如尧水汤旱,然天下得所终,可化灾为祥。迩者星变地震,示异交儆。我皇上引躬修省,下求言之旨,颁肆赦之诏,轸念民生,至详且切矣!臣粤东一介,何敢冒陈末议,以渎天听,但窃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陈,是岂臣子之心?伏读上谕,山东青登莱等处,沿海居民,向赖捕鱼为生,因海禁多有失业,应照该抚所,请令其捕鱼,以资民生。大哉王言,诚古圣王如天好生大德矣,乃江浙闽粤,向因迁海,民苦流亡,竟无有以是入告于皇上者,俾美意出自宸衷,而未遍之穷陬;良德施于近地,而未广之边隅,臣是以不敢不为皇上陈之。夫举一隅可以观天下,即以山东省青登莱之情事,较之各省,其势不远,如臣居处粤东近海等府,幅员二千余里,其中民户不下几百余万,自迁海以来,百姓室庐荡废,露处于荒郊,生业沦亡,号泣于道路,至父母兄弟不能相存,卖妻鬻子,苟活旦夕,甚且有离徙他乡,求生无计,全家仰药而死者。其呼吁无告之情,诚难一一殚述矣。然此特就臣粤东所见言之耳,即以粤东之今日,推之江浙闽省,诸如海边等处,迁海之民,其困苦死亡,臣虽未尝经见,然其流离伤惨之状,当也必有同者,则捐国家数千里之疆域而弃为荒徼,委朝廷数千里之生灵,而听其流亡,诚未见其可也。况有不尽此者,粤东盐田悉属边海,迁之则无盐可种,课饷何出?农食何遂?又其甚者,奸宄诡借海禁,窥内地居民,或有升斗之盐,指为逾禁,出海多方索骗,势不倾家不止,嗟此小民,何罪何辜?使其辗转困踣一至此乎?今山东近海等处,既荷皇上轸念,计其出海捕鱼,得复生业,而江浙闽粤诸省,未蒙一体推恩,此不能无仰望于今日者,且粤东自去岁,年谷不登,米粮腾贵,迁移之民,既失本业,复遭岁歉,势不胥于死亡不已。臣愚以为及今亟布天恩,诸如边海诸省,边民悉令复还本业,俾得采捕耕种,犹可拯救万万,所以格昊苍而召祥和,端不外是,臣草茅书生,罔识忌讳,但仰遵皇上求言恤民至意,从地方百姓起见,冒昧直陈,字多逾格,如果臣言不谬,伏乞睿鉴,采择施行。

心系民生 勤廉治政

黄易任通政司观政时,身在京城,不乏锦衣玉食,但他胸怀祖国,心系民生,时刻惦记着家乡父老乡亲,那片赤诚之心可鉴。面对朝廷实施海禁,造成东南沿海边民“卖妻鬻子,苟活旦夕,离徙他乡”的惨况,人民遭受涂炭,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职微,竟敢冒丢官杀头之险,贸然上疏奏请开界。“臣粤东一介,何敢冒陈末议,以渎天听?但窃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陈,是岂臣子之心。”“嗟此小民,何罪何辜?”如此不顾自身仕途、性命而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在康熙帝登基不久,朝廷斗争惨烈,官员各自明哲保身的状态下着实罕见。

康熙六年(1667年)黄易出任福建省归化县(今泰宁)知县。到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间,了解民困。《漳浦县志》(人物志)载:“(黄易)宰归化,水蘖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骑自随,先是藩商肆毒,归邑民不堪命,公(黄易)以慈父肝胆如护赤子,于豺虎之场毒始息,防弁暴悍残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经归阳,公以舁夫不备左右疾其骄慢,公怡然曰:吾为民戽,不为官也。守闻益重公。”

黄易治归化恩威并施,一方面儆恶锄奸。《陆丰县志》载:黄易任归化知县时“邑有藩商,重息,目浚民膏,占拆人妻女,易下车得其状,请于上台,即置之法,由是奸徒侧足。”一方面“息词讼”化解民间矛盾。于是社会和谐,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由于晚明的腐败,倭寇的侵扰,改朝换代的战乱的摧残,归化的经济落后不堪,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黄易治归化七年,廉洁勤政,刻苦经营,不但整顿民风,安定社会,且下大力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桥梁,使归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其辉煌的政绩受到当地人民的传颂。

振兴教育 培训人才

黄易主政归化期间,为提高人民质素,十分重视教育。《陆丰县志》载:其“兴文学有循声”、“迁学宫于龙池书院,文运由是丕振,科名复炽。至今士民称颂焉。”

黄易在为国取才、育才方面尽忠尽责,不遗余力。在出任乡试副主考时,他强化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尽除伪弊,认真阅卷,力求不致沧海遗珠之憾。当时有考生潘锦,祖籍浙江,随父入闽,因属“外来人口”备受众考官排斥,被除去取录资格。黄易阅该生试卷,发觉其文章流利通畅,且卷面洁净,书法清丽,认定是可造之材。于是据理力争,排除众议,终因理直气壮而令众考官无法阻挠,促使该生得蒙取录。及后,潘锦在黄易悉心的栽培下科场得意,官至通政司左通政,在朝为官连续30多载,政绩颇彰,深受皇帝赏识。以此一例,足以证明黄易慧眼独具以及求才若渴,公正无私的襟怀。

黄易培育后辈并非偶然而为,而是雨露宏施。他对年轻学子进行集训、辅导,使其提高学识及应考经验;凡有家境贫寒者,他总慷慨解囊资助。后来这些学子多数成材出仕,为国效力,可谓桃李峥嵘,硕果累累。

疾恶如仇 孤忠不二

康熙初年,福建、江西等处,正处靖南王耿精忠的势力范围。耿精忠名为“精忠”,实则一点也不“忠”。其祖父耿仲明不顾民族气节助清灭明,且厚颜无耻地矜功自重。此为黄易所鄙视,而其拥兵据地,自营势力,恣意横暴,鱼肉人民,更为黄易所切齿。

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下令撤藩。耿精忠既不甘既得利益之丧失,又恐惧一旦大权旁落,身家难保;在吴三桂的煽动下自我化装,摇身一变而成民族英雄,挑起反清情绪,举行叛乱。福建地方官员慑于淫威,尽多归顺,唯独黄易坚贞不二,决不从逆。耿精忠兵临城下后,多次派亲信劝降,《漳浦县志》载:“甲寅变起,忿公(黄易)不附,求公急便慷慨就道,或劝之曰:徒死无益,何如留报国之身于有用耶?”(反贼竟奢谈“报国”,何等荒唐!)。黄易不为所动,痛斥:“内战内乱,人民涂炭,国家遭殃,吾岂能充当罪人!”

耿精忠恼羞成怒,集结兵力围攻归化县城,黄易组织官民“修隍栅为守御”,合力抵抗;终因强弱悬殊,孤城难支。于是他挥笔于县衙正堂壁上书写一联:“一日在天地之间,取义成仁,无负所学,无负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君,不忘乎亲。”书毕,奋力将笔掷出堂外,遣散官兵,削发化装成僧人,随难民混出叛军包围。“微服间关,求援师茧足走赣抵粤,事机启呈藩院。”耿精忠为了追杀他,曾派出精兵穷追不放,有一次,他被包围在一个山村里,他跳入厕坑躲藏,才得以逃脱。

拯民报国 以身赴难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南王尚之信在吴、耿煽动之下,也参与叛乱,发动丙辰粤变。自此“三藩之乱”愈演愈烈,其势波及南方十省,震撼着大清江山,危及国家的统一。如此情势,清廷自然无可坐视,即派大军分向东南、西南两路进行征讨。其东南一旅的主帅正是为人刚正、能征善战的康亲王杰书。此时黄易正“弃家奔赣,旋入闽,事机之会,多所筹划。”得知平乱大军来临消息,旋即由闽入赣,投奔于康亲王麾下。

黄易向康亲王汇报了福建的民情、敌情,并提出自己对讨叛的主张,深受康亲王的赞许和信任。康亲王得到黄易的辅助,如虎添翼。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势如破竹。康亲王的军队一鼓作气收复了江西全省及福建许多州县。由于志趣相投,并肩作战,休戚与共,黄易与康亲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是年,清军在移师途中遭受伏击,短兵相接,血战激烈。康亲王、黄易两人身在阵中,大旗已被叛军火器炸烂,身前身后,弹如雨下,险象横生,亲兵们从附近破庙中拆来门板,为指挥官遮挡。但他们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指挥官如此不畏艰险、身先士卒的精神促使全军士气高扬,将士们浴血奋战,击退了强敌,化险为夷。自此一役,黄易与康亲王的友谊更为牢固,互相许为生死之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耿精忠因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众叛亲离,土崩瓦解,势成强弩之末。在此胜利在望、大局将定之际,黄易由于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病倒军中。康亲王急令将其送往福州三山官舍医治,但经百般调理,终是无力回天。临终前,康亲王亲临抚慰,问其所求,他只要来纸笔,用尽所余气力,书下绝诗一首:“浩气追千古,丹心照太虚。君亲恩未报,惭读圣贤书。”在场将士读后,无不为其慷慨之气而感动,泪洒征袍。这一天,是阴历五月初二。

皇恩浩荡 归梓厚葬

康亲王因南征战功卓著,被誉为清代六大亲王之一。战事平息,康亲王凯旋回师,康熙皇帝亲临卢沟桥犒赏三军。康亲王甫见康熙皇帝,即具奏黄易廉洁爱民,协力平乱等事迹,得其嘉许。《漳浦县志》载:“康藩备陈情节,王嘉其忠,具疏旌公(黄易)。”康亲王并奉呈其题县衙一联及临终遗诗,康熙皇帝读后也为之动容,许为汉族官员之表率,准康亲王所奏,着令从厚祭葬黄易。康亲王得此上谕,甚为欣慰,回府后,即挥笔题云:“蒙天眷,屡加赐祭,赠荫其所以报施者,良甚厚也,真无愧乎我邦所物色矣!爰从而赞曰:忠节孤贞,天地正气,疾风劲草,百折不二,险阻间关,耻事二主,扶植纲常,颓波砥柱,石斋伟矣,苍潭媲美!”

康熙皇帝为表彰忠烈,追赠黄易为福建按察司佥事,赐谥“忠贞”,责令广东按察司佥事管分守岭东兵备道仇昌,负责运送灵柩回梓安葬并主持祭祀事宜。康熙还亲赐葬银,并亲拟祭文云:“烈士成仁,赍志而殁,忠臣报国,捐躯以从,尔黄易矢志忠贞,服官敬慎。值逆寇之煽乱,励臣节以弥坚。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此外,朝廷还遣宫廷画师将黄易画像永存,分别在福建及黄易家乡建祠纪念,享春秋两祭。现陆丰东海镇龙山南麓丁厝巷的“黄忠贞公祠”仍保存完好。

康熙皇帝还赐题楹联一对以表彰黄易:“职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于当官。”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黄易殉难后78年),乾隆皇帝又降旨为黄易立传,编入清史,赐祀京都昭忠祠。清廷对黄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其后事的办理,也甚为周到,可谓极尽哀荣。

清誉显赫 万方推崇

黄易的事迹轰动一时,黄易的坚贞、廉洁令全国士子景仰。其好友,同科出士的状元、文华殿大学士、明史监修徐元文(1634-1691年,江苏昆山人)为之撰文深切悼念,许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纷纷著文咏诗赞颂。

通政司左通政潘锦(黄易得意门生)题赠“黄忠贞公祠”对联:“抗节披缁,耿耿孤忠光日月;构堂荐豆,绵绵禋祀享春秋。”

康熙年间诗人林景攀诗一首:

赠黄易先生忠节

粤水闽山迥出群,并来佳气植芳荪。

材堪幸国根知茂,孝以作忠品共尊。

舍命从君惟沥血,归天骑虎漫招魂。

庙临东海崇褒锡, 起立顽懦百祀存。

康熙年间诗人叶熙召诗一首:

赠黄易公忠贞祀庙

孤忠万里禀纲常,百粤寒松耐雪霜。

庙食岂惭专俎豆,史碑遗得好文章。

江山不改千秋祀,海国长焚奕世香。

遥忆当年经两变,于今浩气永流芳。

康熙九年庚戍科进士,吏部郎中、诗人曾华盖诗一首:

赞黄苍潭先生忠节

甲乙之交遭阳九,山飞海竖妖螭吼。

东南半壁尽陆沉,随波逐浪皆濡首。

黄公忠孝本天生,白壁肯受缁尘垢。

洁身义与致身同,重趼不惜长奔走。

闽水虔山跋涉劳,间关幸脱豺狼口。

题笔拟追正气歌,幽魂遽作骑箕偶。

帝谓孤臣古所难,捐躯殉国得未有。

已焕褒纶贲墓门,更赐殊荣及身后。

煌煌国典惟劝忠,荡荡皇恩岂私厚。

呜呼——

当时岂无从逆人,而今枯骨亦已朽。

人生百岁祗须臾,惟有荣名垂永久。

列公一日可千秋,感慨长吟酹尊酒。

康熙二十年(1681)会元,太史、明史修编、著名诗人金德嘉长诗一首,对爱国爱民之士黄易的生平和丰功伟绩作了全面的概述:

赞黄苍潭先生忠节

天子重制科,取士如置器。

博求忠孝人,畀以民社地。

仕则为循良,强项羞软媚。

一朝遘险限,之死无所避。

海丰黄进士,失恃于四岁。

事发以孝闻,友于后母弟。

受经王父前,口授通大义。

十六补诸生,廿八举乡试。

三十捷礼闺,慷慨有大志。

听除赴天官,遂建海疆议。

草疏累千言,煌然存箧笥。

归化汀岩疆,捧檄知县事。

下车省土风,所急惟抚字。

巡行阡陌间,苍头裹糗糒 。

诘盗绝株连,不遗闾左累。

户口一以宁,四封浸大治。

强藩厮养卒,狼贪而虎视。

算缗踰催科,以令为儿戏。

膏血竭编民,蚕食百惟意。

公曰令牧民,民命于令寄。

民不堪命矣,经御尚何惴。

苟能纾民患,挂冠夫何恚。

抗草以上闻,制府称其义。

亡何寇乱兴,北向日洒泪。

髡发逭枸俘,脱身于溷厕。

间关及里门,讨贼发长喟。

东粤寻告警,靖节矢无贰。

徒跣奔汉江,九死闽中地。

孤忠达九阍,旅病幽愤积。

三山客舍间,一棺束枯骸。

太守乃具言:“臣节真无愧。

使得睢阳封,役民如指臂。

使得即墨兵,桴鼓如大帅。

不尔司农笏,击贼中贼眦。

不尔侍中血,着衣并夜禭。

千古忠烈人,波澜良不二”。

中丞为拜疏:“诏从死士类。

赠葬昭国典,碑版具赑屃。

剖符为郎官,恩且及冢嗣”。

呜呼公往矣,遗言犹可识。

家人启巾箱,其语抑何粹。

当其阽危时,凛凛惧失坠。

全归事乃终,到此志已遂。

国人皆曰贤,柱下职当记。

黄易的同科进士,太子的老师、诗人,被誉为博学鸿儒的翰林编修,纂修明史兼礼部侍郎彭孙为黄易撰题了《忠贞公像赞》:“黄府君讳易谥忠贞玉照:闽英粤杰。此身生在山穴,须眉岩跌文人度、武将烈挺然独出,不为叛党斗腰折芳名传史,矢志无二,当留耀於千秋而不竭!”

余荫丰厚 光前裕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及以后,清廷陆续颁下九道圣旨,除封赠黄易本人外,多为封荫其遗属:封其父黄致健为文林郎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封其母郑氏、继母林氏为孺人,封其妻陈含章、继妻陈素娴为孺人,荫其长子黄继隆入皇城读书,并于康熙二十九年,继隆中举后即授封为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知县。康熙皇帝还赐赠一联予黄易之父黄致健:“善积于身,教子著义方之训,祥开厥后,传家裕堂构之遗”。自康熙以后近一百年,朝廷陆续封授许多土地给黄易后人,还授予其胞侄黄继显在螺河河道上专营食盐营运和销售的特权。

黄易的余荫,令其遗属享有崇高的荣誉,拥有充裕的物质资源,对宗族的繁衍乃至当地的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自此,该家族发展迅速,不消百年即成海陆丰望族。

垂范永存 文风长盛

当你倘佯于石寨家庙、大宗祠、新寨宗祠、龙山下黄忠贞公祠,你便可看到一对对妙趣横生的楹联。有的描述环境的优美、风光的绮丽,有的阐述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有的以立身处世的守则和兴业传家的要义为题,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楹联尽是黄易及其后人所作。从此事实,可以窥见该族文风鼎盛的概况。

黄易的后人继承其尚德、崇文的传统,一贯坚持诗礼传家。在社会上,以诚相待,礼仪有度。据史载,其后人黄继显、黄继度等,热心当地公益,如造桥修路办学赈灾济贫等,多受赞誉。其侄孙梧州知府黄德星,继承先烈遗志,清廉爱民,政绩显著,当地人建贤大夫祠祀之,广西巡抚赠匾“清惠可风”。

在学文方面,更是坚持不懈,薪火相传,蔚然成风,人才辈出。康熙朝以来该族计有举人7名,贡生32名,秀才则更多。这些文人的对联、诗、文等著作甚丰,多为海陆丰乡亲传诵。废除科举以后,其学文风气依然延续,荷锄把犁之夫多数熟读五经四书,郊野牧童常以竞诵唐诗宋词为戏。

现该村有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近两千学生,邻村邻镇的学童为慕其学风文风,争相入读。

黄易不愧为黄国栋、黄鸿熙、黄性琮、黄致健的好后裔,不愧是海陆丰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黄怀智先生参与修改,黄祖泷先生提供部分史料,黄文杰、陈石松先生摄影)

作者:闽颂私记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102480c51f6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汕尾潮生活(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67642990133299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黄国栋   文天祥   乾隆   明朝   南宋   漳浦   慈祥   陆秀夫   清朝   不完美妈妈   元朝   漳州   宋理宗   福建   陆丰   福州   香山   文物   历史   海丰   政和   春节家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