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网络整理 2019-05-04 最新信息

长平之战赵国输了,输得一塌糊涂。世人都责怪赵括,送其一成语“纸上谈兵”,赵括因此遗臭万年,从古至今,无论童叟,无人不知。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赵括

提及长平之战,世人皆有遗憾。为什么?赵国的名将其实并不比秦国少,赵国的将士也是个个身经百战,赵国地处北域,长年能与凶恶狡猾的狄人纠缠而无败绩,马背上的民族不是盖得,为何这次输得如此难堪?有人说,当时,曾为燕国雪耻的乐毅,以及以火牛阵大破燕军而为齐国复国的田单此时都在赵国,为什么不派他们去挂帅?或者更有人大开脑洞,如果由李牧来指挥此战,胜负如何如何?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从左起:廉颇、李牧、乐毅、田单

但我不无遗憾地认为恐怕结果还是凶多吉少。

如果仅仅从战国四大名将的战斗力排名来考虑胜负,窃以为这显然是不够的。关于那几位战将的排名,有许多大神从各种角度详细阐述过,究其大概,大约都是比较他们一生的战绩,比如:杀多少人,攻多少城,略多少地之属,本文不复赘述。

那么诚如一部分人所想,长平之战换将,会改写历史吗?或者干脆说,长平之战完全该由赵括背这个千年的黑锅吗?好吧,本文试着从另外的角度为大家一探究竟。

其实长平之战并不是仅局限于两个武将之间的较量,而是秦、赵两个国家之间的一次战略大较量。

那么秦、赵双方都有谁介入此战役了呢?

(一)统帅:秦昭王 VS 赵孝成王

相较于初出茅庐的赵孝成王,秦昭王率领秦国铁骑早已踏遍大江南北,笑傲中原沙场: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大胜韩、魏而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占有楚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而取魏、赵的一些城池。

赵孝成王几乎无战斗之经历,除了与齐联合击退秦军,但此战也非其主帅,田单极有可能参与其中,不然不会第二年拜为赵相。当然,这里需要说明,当时一人可同时担任多国要职,并不是非此即彼。如此说来,赵王与赵括其实一样菜鸟,毫无实战经验,故后为范睢迷惑,一错再错,直至满盘皆输。

(二)军师:范睢VS平原君

范睢看见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当机立断,使出离间计,促使赵国换将;平原君劝谏赵孝成王收下上党,并认为即使秦国来攻,廉颇打不赢也守得住,但当赵王换将之时却默不作声,眼睁睁地看着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去应对几乎百战百胜的秦军。足智多谋且随机应变的范睢完胜贪小失大且明哲保身的平原君。平原君作为战国四大君子之一,如此看来也是徒有虚名啊!

(三)将军:白起VS赵括

百战百胜的战神PK纸上谈兵的草包,简直就是田忌赛马的翻版,上等马PK下等马,焉有不胜之理?赵括开赴前线前夕,其母曾劝谏赵王,列举赵括的种种短处,中饱私囊,不礼遇将士,军心涣散,与众志成城的秦军无法抗衡。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秦国战队:秦昭王、范睢、白起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赵国战队:赵孝成王、平原君、赵括


对长平之战双方的领导班子简略了解后,接下来就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三个代表在战役所主导的作用简单展开。

(一)起因:贪上党之地,诱发长平之战

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秦军攻打韩国,将上党与韩国本土分开,韩国欲将上党割让与秦,上党郡守自愿投赵。赵国平阳君认为此举必引火烧身,但年轻气盛的赵王却置若罔闻,与平原君却一拍即合,结果引得秦大军压境。最高统帅及军师的鼠目寸光诱发了长平之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赵王其实心中早有打算,只不过借平原君之口说出了其心中所欲,引火烧身,此为一失。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二)前夕:秦军主攻,廉颇坚守,双方胶着不下

孙子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对攻方来说,如果举兵就要求必攻克,双方胶着对其毫无益处,一则秦国的粮仓多在巴蜀、咸阳,距长平较远,长途押运粮草劳民伤财,秦国的后勤面临考验;二则担心其他诸侯趁机偷袭其老巢,当初几乎称霸中原的吴王夫差就是输于此处。所以无论如何,不远千里而来的秦军必须速战速决,才有胜算。所以孙武认为从来没有过持续用兵作战而对国家有利的。对守方来说,本土作战的廉颇此刻选择坚守不战,以逸待劳,于战术而言无懈可击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也就是说,作战前,首先要依据兵力来选择作战策略。五倍于敌方的兵力才敢选择攻城,两倍则分割消灭敌人,兵力相当则可以抗击,不如敌人就避免与其争锋

秦军前后共投入兵力60万,赵军大约45万。秦将王龁一开始选择了作战之下下策“攻城”,且双方兵力并不悬殊,攻城对秦军非常不利廉颇选择避其锋芒、据城坚守完全正确。所以此时实际上赵国略胜一筹

(三)转折点,赵王自断合纵后路

赵国初战小败,廉颇改变策略,以逸待劳,此时虞卿提出合纵,联合楚、魏共同抗秦,赵王不识廉颇的谋略,患得患失,便听信楼昌之言去议和。老谋深算的秦昭王假惺惺同意议和,实质上是为迷惑楚、魏,从而孤立赵国。赵王自断外援,此为二失。

(四)赵、秦换将,下等马 PK 上等马

与此同时,秦军屡攻不下,秦国军师范睢当机立断,马上改变策略,使出离间计迷惑赵王。年轻好战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不顾赵母苦口婆心的劝谏,坚持用赵括换下廉颇,而当初举荐廉颇的平原君明明知道唯有廉颇才能对付白起,但其明哲保身,该力谏之时却一声不吭。再来看秦国这边的无懈可击的配合,前方范睢才劝得赵王换将下等马赵括,后方秦昭王马上偷偷换将上等马白起,并下军令“有敢泄密者斩”。一边是方寸大乱,一边是步步为营。胜负分晓几乎一目了然。

统帅赵孝成王敢临阵换帅,钦点的大将赵括也不甘示弱,把部下统统换血,好了,从上到下清一色草包了,45万兵力的战斗力此时差不多要打对折了吧。

接着就是常胜将军白起PK草包赵括了。秦军一个佯败,年轻的赵括倒是和赵王上下一心,马上倾巢出动。当赵王为赵括的勇猛大声叫好之时,而另一方的秦昭王一看鱼儿上钩,马上发动举国之力围剿赵军。再来回顾孙子兵法:两倍兵力则分割消灭敌人。是不是这个套路?毫无疑问,秦昭王+白起 完胜 赵王+赵括赵王不识人才,以庸代贤,此为三失

长平之战,该由赵括背锅吗?

长平之战

说到这里,谁该为长平之战负责?

赵括吗?不,他充其量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即使换上李牧,李牧同样会如廉颇一样,选择坚壁不出,那赵王能同意吗?别忘了,李牧也是死于同样年轻主战的赵王迁,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所以,真正为长平之战买单的难道不该是其最高统帅赵孝成王吗?平原君次之,赵括再次之。纵观全局,其实是年轻气盛的赵王主导了整个战局,赵国并不缺乏转危为安的策略提供者,廉颇、平阳君、虞卿不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吗?他哪怕只要听进去一次劝谏,结果未必如此,关键他不善用人,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一意孤行,好好的一手牌让他给打烂了。

善待部下的将军都是好将军,吴起、李牧、项羽哪个不是如此呢?他们可以一战名噪天下,除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源于君王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赵王完全授权于廉颇,战事才有可能扭转。您说呢?

还是后来的冯唐评价得对啊:即使廉颇、李牧再厉害,如果君主不会任用他们,结果也是一样。具体可参见下文。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本文作者:读春秋思无忌(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700166401818676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赵括   廉颇   白起   赵孝成王   范雎   秦昭襄王   平原君   田单   夫差   孙膑   韩国   历史   战国时期   孙武   乐毅   李牧   赵相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