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传奇杜月笙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网络整理 2019-05-22 最新信息

杜月笙故里高桥镇,原名天灯,又称天灯头。高桥镇离上海只有36英里,但它与繁华的上海市大不相同。高桥镇的许多人从未去过上海。

高桥镇有两三千户人家,大部分是农民、小商人、泥土木匠。其中有两位泥匠,一个姓谢,一个姓周,他们也被认为是富人。所谓富人,也只是一个小康家庭,不愁衣食。

杜家花园,杜月笙的故居,位于上海的故乡滨南。

传奇杜月笙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说杜家园其实是美化它的,它只是一个温暖的冬夏,四面通风,灯火通明的平房有两间小卧室。杜文清两个兄弟一人一半,在同一个房间里做饭。

农历1888年7月15日,即中秋节,在长时间的嘶哑和呻吟之后,接生婆把哭泣的婴儿交给疲倦的妇女。”“恭喜你,是个男孩。”接生婆高兴地说。

杜文清媳妇无力的和接生婆说:“伯母,请告知孩子父亲,让他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杜文清当时正在二十多里外的杨树浦做小买卖。他原来在高桥镇的一家茶馆当“侍者”,后来到浦西,在杨树浦码头当“撑杆手”。

传奇杜月笙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存有一些钱之后,杜文清开了一家米店,当上了老板。在上海贸易开通之后,外国人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在外商的猛烈攻势下,上海的小商人担心总有破产和倒闭的可能。杜文清米店很小,他资金不足,经营不好。很多时候甚至帮不了家人,只能依靠老婆来帮助人们洗衣服以维持生计。

这对年轻夫妇已经尝过生活许多的艰辛,所以杜文清知道孩子出生后,并没有作为父亲的多少快乐,只觉得肩膀的负担更重。

“中秋节出生的,就叫他月生吧。”杜文清写信留言道。

杜文清不会想到,许多年后这个名字被学者章太炎改成“月笙”,而叫杜月笙的那个人,威震了上海滩。

传奇杜月笙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杜文清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吃饱饭,长大了娶一个勤劳的媳妇。然而,杜文清很快发现,这种渺小的理想是如此的难以实现。

1889年春夏之交,上海连续下了45天雨。储存的棉花和大米发霉腐烂。瘟疫在上海的四个乡镇也很流行。所有的穷人都面临饥饿的威胁。

高桥的杜月笙母子同样没有食物。这位虚弱而饥饿的母亲别无选择,只能抱着她幼小的孩子,投奔20里外的丈夫。

杨树浦慢慢的开始有了一些繁华的商店,有了几座工厂,宽敞的道路,衣冠楚楚的先生和女士坐在快速移动的人力车中。看似繁荣的一切仿佛都离他们很远。

杜文清店里的情况非常糟糕。他的米店在也赚不了多少的钱。在天灾之下,米价逐日上涨,米卖出去但是却又无力购买。妻子和孩子的到来给他带来的不是团聚的喜悦,而是生活的烦恼。

怎么办呢?一家子人还得活下去啊。当时,杨树浦已经开了几家纱厂。杜文清老婆听说纱厂想招收女工,于是和丈夫商量到厂里去,以缓解这一困境……

(未完待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续将为您呈现更多杜月笙的故事)

本文作者:趣味world(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72991479060941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杜月笙   上海   不完美妈妈   服装   中秋节   章太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