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科举趣事两则:一个因名字被乾隆钦定为状元,一个因慈禧榜上无名

网络整理 2019-06-21 最新信息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诏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督、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推选人才,自此完全改变了魏晋以来注重出身门第的陈腐局面,创办进士科,首开科举制的先河,唐代又设常举、制举与武举,又经宋代的完善,到了明朝科举制达到了鼎盛期,可惜到了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科举趣事两则:一个因名字被乾隆钦定为状元,一个因慈禧榜上无名

科举制虽然禁锢思想,考试形式上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其实科举考试是很难的,要经过层层选拔,想要拿到前三甲就更不易了。但是,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太后)本人,这里面就难免会掺加个人情感了,比如下面这两则关于殿诗的糊涂事:

科举趣事两则:一个因名字被乾隆钦定为状元,一个因慈禧榜上无名

  • 科举考试中最幸运的状元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一场殿试正由乾隆评阅中,一共十本,当乾隆看到最后一本的时候,喜不自胜。不禁感叹“胡人乃长龄耶!”于是钦定此份卷子的主人为一甲第一名——状元。

科举趣事两则:一个因名字被乾隆钦定为状元,一个因慈禧榜上无名

乾隆像

原来当时的乾隆皇帝已年近八旬,这之前就已自号“古希天子”、“十全老人”,文治武功震烁古今,此时已别无他求,“所不足者惟寿耳”。所以,当看到这份卷子的主人名叫“胡长龄”时,便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兆头,喻示他将长寿,于是便做了这么一件糊涂事。当然,胡长龄能进入殿试那肯定是有一定的学识的,但是,这个状元拿到确实是过于轻巧了。

  • 因为名字不吉利被降在三甲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一场殿试中也发生了一件荒唐事。有一位叫“王国均”的人,本来已经在前十名中,结果因为临朝听政的慈禧不喜欢他的名字,觉得很像是“亡国君”。于是,这位兄台就悲催了。不但不能金榜题名,还被降在三甲。

科举趣事两则:一个因名字被乾隆钦定为状元,一个因慈禧榜上无名

其实王国均的名字是很有内涵的,取自《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意思是: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意义深远,可惜却因为谐音被慈禧误读了,王国均也因此耽误了前程。

科举考试虽然标榜公平公正,但拥有最高权利的人尚且如此,又谈何公平呢?

本文作者:文物考古聊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51254957809716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乾隆   慈禧太后   胡长龄   宋朝   明朝   隋文帝   同治   我在宫里做厨师   诗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